绝自己徒儿的一番好意,他将十二颗丹药取出了十颗,留在瓶中两颗,这也是万事不做绝的道理。
双臂一震,玉鼎真人头顶出现了氤氲之气,洞中出现了阵阵霞光,一股股清香在洞中流转,整个玉泉山仿佛都多了几分灵性。
便见那氤氲紫气之中,一方古朴的三足圆鼎缓缓飞出,落在了玉鼎真人面前。
这圆鼎为一块通体宝玉,但其上千沟万壑,有层层裂缝,其中更是有四十八道巨大的裂痕,每一道,都足以让这圆鼎直接崩碎。
可这圆鼎依然坚固,三足落在玉板之上,其上蕴含着一道道光芒。
这圆鼎的一耳缺了块碎片,和杨戬此时佩戴在脖子上的那块碎玉的轮廓大致吻合。
“唉,”玉鼎真人抬手轻轻抚摸这圆鼎,目光之中有少许留恋,也有少许落寞。
那十颗九转养魂丹接连化作药雾,渗入了这圆鼎那四十八道裂缝之中;很快,这圆鼎轻轻颤鸣,那些裂缝看起来浅了几分,也不再那般可怖。
远远不够。
哪怕一百颗、两百颗,也远远不够。
这一炉丹药已经太过难得,寻常养魂丹药又没有半分效果;哪怕是把这天地间所有养魂的灵根都招来,怕也难以填补这圆鼎裂缝的十之一二。
大道之殇,药石无力。
玉鼎真人不对杨戬说自己的伤势,大致,也只是不想多一个人为他担心吧。
将这圆鼎细细擦拭了一番,玉鼎真人收起圆鼎,盘腿在那打坐。
不知有意无意的,玉鼎真人似乎面色多了几分血色,一直朴实无华的面容,也多了几分飞扬的神采。
而玉鼎真人留下的那两颗丹药,却是担心杨戬日后神魂有损;炼丹的本事,玉鼎真人自认不如太清圣人,这丹药,也比他所炼制的养魂丹药强几分。
……
南洲,朝歌城。
南洲俗世之地颇为宏大,成汤之前,皆称之为‘仙朝’。
但大夏之后,俗世因凡人太多,浊气凝聚,修道之士渐渐离去。
大夏朝历经数千年而倾塌,大商崛起,数百年过去,南洲之地大城如星罗棋布,村镇如茂森之叶,人口根本数之不清。
单单是朝歌城,若是算上城墙之外那连绵的城镇,也有差不多近千万的人口。
这直接颠覆了杨戬对所谓历史的认知。
可渐渐的推想,这里是洪荒,并非自己的老家,也不可用自己所知的历史随意套用在此地。
一路走来,杨戬心中起了一个荒谬的念头。
这天地间,是不是有一双手,一支笔,一本书册,将洪荒俗世的演变推演尽数记下来;待洪荒的命数尽了,那双手将书册缓缓打开,将这里的俗世所经历的一切,在那颗蔚蓝色的星辰上,再演绎了一次。
这念头一起,杨戬就有些停不下了,只感觉无比奇妙,渐渐竟有了顿悟的迹象。
可惜,他元神道修为不够,顿悟的机缘悄然而逝。
命里终须有,命无莫强求。
杨戬近来得的好处已经太多了,肉身之力越发强横,现在行走在南洲的大地上,偶尔碰到几个‘鬼鬼祟祟’的道门大罗,也有底气偷偷看他们在做什么布置。
大部分都是在收徒弟找徒弟,不只是阐教仙人,许多截教仙人也效仿此法,寻一二徒弟替自己上封神榜。
这一路行来,杨戬发现了七八名大罗金仙的踪迹,他也没犯贱到上去问好,毕竟他辈分低,见了谁都要行礼。
径直去往朝歌城,杨戬偶尔停下来打探些消息,了解下此时的南洲情形。
“这时还是奴隶制与半奴隶制……跟脚,出身无比重要,这也是随了洪荒大势吧。”
杨戬见了不少瘦骨嶙峋的劳工,也见了不少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。